网站首页 科联(院)简介 社科资讯 通知公告 理论先导 科研管理 社科普及宣传 社团建设 智库建设 社科评奖 学术交流 机关建设 预决算公开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社科普及宣传 > “社科悦读”专栏
5月14日:“份子钱”是何时出现的
发布时间:2018-05-14

  逢年过节,除了“人潮”、“车潮”,最引人注意的恐怕就是“结婚潮”了。如果“运气”好,几个朋友同时结婚,所出的“份子钱”,一个月工资都不够填补。那么这“份子钱”究竟何时出现的呢?

  

  “份子”这个词,从明代中叶才开始流行。汤显祖《牡丹亭》第三十三出《秘议》:“便是杜老爷去后,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,起了个生祠”。有一种有趣的说法,说“份子钱”起源于朱元璋。在乡村生活中长大的朱元璋,基于对淳朴的乡村生活的记忆——风俗淳厚,民相亲睦,贫穷患难,亲戚相救;婚姻、死丧、疾病、邻保相助(选自《明太祖实录》),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营养,建立了“乡饮酒礼”制度。

  

  每年春秋,各地乡村要以每一百户人家为单位,聚在一起,大会饮酒,由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率众乡民宣读誓词:“凡我同里之人,各遵守礼法……其婚姻丧葬有乏,随力相助”(选自《礼部·乡饮酒礼》)。通过这样的集会宣誓,培养民众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。由此可见,“份子钱”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。农耕时代凭一人之力或一家之力难以办到的红白喜事,如果集合了亲朋好友的“众筹”,每人出一点“份子钱”,办起来就简单多了。

  

  至明末清初,份子更加流行,吴敬梓小说《儒林外史》通篇眼花缭乱尽是“凑份子”“派份子”“出份子”。清末民初,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。尤其是满族八旗,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。

  

  解放初期,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。“文革”时期,同样不兴送份子钱,但是亲朋好友会送暖壶、脸盆等生活用品。改革开放后,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,人们手上也渐渐有了闲钱,直接送钱更为大家所接受,送“份子钱”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,也发展成了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。

【加入收藏】  【打印此文】  【关闭】